市政府党组召开扩大会议
美食 2025-04-05 09:25:53 510 0
当前,农业现代化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出路。
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俐顺利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陛进展,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群众自治机制。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培育诚信和谐的文化氛围。1.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持续增长难度加大。2.全民福利国家基本建成。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地区、城乡贫富差距全面缩小。
二、战略目标 2011年—2020年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显著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富民强国,为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奠定坚实基础。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虽然乐观,但受经济发展模式限制和自身发展内部条件的约束,其经济发展速度和进程将受到一定制约。同时,更要看它是否能够使纳税人成为人,有助于促进每一个纳税人的自我实现、自我选择、自我完善,即自我潜能的实现。
另一方面,政府取之于民的,事实上,也没有真正用之于民之所需。而一直被社会各界长期诟病的三公消费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经过20年的不断完善与改进,聚财绩效与新问题开始相伴而出。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评价一个税制,包括分税制的优劣,还有一个根本标准,即公正平等的标准。
而且,既要注意权利与义务分配中比例平等原则的运用,更要注意权利与义务分配中完全平等原则的运用,即基本权利与义务分配的完全平等问题。就是说,新一轮分税制改革,不仅要继续注意央、地之间以及纳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分配不公的问题,注意央、地之间财权与事权关系的公正梳理问题,更应关注省一级政府与市、县、乡一级基层政府之间在财权与事权问题上存在的不公正问题。
当然,分税制存在的这些缺陷,与中国现实的政体背景有关。从分税制设计之日起,关于其优劣利弊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简而言之,只有全部符合上述标准的税制或分税制才是真正优良的、善的、有价值、值得追求的。而其批评者,若是也认同这两个标准的话,也只会在总体肯定的前提下,指出一些新的问题与弊端。
增进全社会和每个国民福祉总量越大越多的分税制就越优良,利就越大于弊,就应该继续坚持。第三,分税制改革无疑仅仅注意到了中央地方之间,以及纳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公正分配问题,但却严重忽视了省级政府与市、县、乡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征纳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公正分配问题。判定一个税制或分税制之优劣,只能看它对一个社会中每个国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满足和实现之程度如何。直言之,1994年的分税制是官员主导完成的,是中央政府的官员与省一级政府官员之间,经过艰苦的博弈和谈判制定并启动的。
具体说,一是根据平等两大原则重新审视现行税制,至少要稳定税负,该减的减,该增的增,保持财政收入的相对稳定四是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与独立性。
大国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典型大国,即超大规模国家。人口众多和幅员辽阔是大国经济的初始条件,它们往往通过影响需求规模和资源规模,从而影响到大国发展战略的类型及其选择,同时也是大国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其次是依托国内市场实现内生性发展。科学研究的前提是明确研究对象,理论研究的规范性首先要求经验对象的统一性。笔者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分析典型化事实的基础上,从宏观视角对大国经济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如下概括: 一是市场需求的规模性与内生性。我们选择的经验对象,即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美国,人口数量均在1.45亿人以上,居世界前9位。二是大国要素禀赋的异质性与适应性。核心特征是总结大国经济理论核心原理的基础,渗透于大国经济的现实和理论之中。
从大国人口众多和幅员辽阔的初始条件出发,形成了大国自然资源丰富和人力资源充裕的特征。从要素禀赋的特征看,大国不同区域以及相同区域的要素禀赋都呈现差异性,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形成一种能够使不同要素较好地发挥作用的耦合机理。
大国的巨大市场需求提出了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的要求,大国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提供了条件。大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往往难以从国外市场得到满足,因而不可能像小国那样重点发展少数几个产业,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循环体系。
在开放经济中,大国可以依托国内市场规模大的优势,发展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往往把初始特征和典型特征混同,这种混同减弱了理论分析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大国经济的核心特征是大国经济特征的深层次表现,是从大国经济典型特征中概括出来的最深层次的特征。大国人口众多的初始条件,不仅产生人力资本充裕的效应,而且产生市场需求巨大的效应,既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而且往往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规模特征是指大国经济的整体规模及要素规模、市场规模、产业规模都相当大。而人们对客观对象特征的认识,往往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轨迹,由浅入深和由表及里地演进。
国土面积均在300平方公里以上,居世界前7位,属于典型大国或超大规模国家。大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
大国不仅要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而且在经济起飞初期就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笔者认为,大国的初始特征应包括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其初始特征主要是人口众多和幅员辽阔。
要素及产业的空间集聚,导致区域内部的产业内分工,不同层次的分工促进分工的深化,与不同层次的要素禀赋相适应,形成多元的经济结构。五是区域经济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大国各个区域的资源和条件的差异形成经济多元结构,技术创新阶段的差异形成技术多元结构,产业成熟阶段的差异形成产业多元结构,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形成城乡多元结构。六是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内源特征是指大国主要依靠国内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实现经济自主发展。从大国人口众多的初始条件出发,还形成了大国的国内需求旺盛和市场潜力大的特征。
大国经济的典型特征应该是大国经济比较集中的特殊表现,是从大国经济的典型化事实中概括出来的集中突出的特征。典型特征是需要经过抽象思维加工才能获得的客观现实特征。
资源市场和产业规模大,最终导致经济规模大,比如2012年五大国的GDP总量为30.01万亿美元,占世界的41.85%。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大国经济的研究,明显地存在经验对象缺乏统一性的情况,很难形成准确、统一的认识。
多元特征是指由于大国的技术、产业、区域及城乡发展差异性所形成的多层次结构。大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